|
卡皮克記憶理論與思維導圖
2008年,美國普杜大學(Purdue University)認知與學習實驗室(Cognition and Learning Laboratory)的青年學者杰弗里·卡皮克(Jeffrey D. Karpicke)博士在《科學(Science)》雜志上發表論文《提。≧etrieve)在學習中的關鍵作用》(Karpicke&Roediger,2008),通過實驗證明重復學習對延遲的回憶(一周后)沒有效果,但重復測試(Repeated Testing)則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回憶,提取是測試中的最為關鍵的環節,因此提取對鞏固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。這一研究成果一經發表,就得到了心理學、教育學界以及媒體的高度關注。
認知科學家和教育專家認為卡皮克的研究結果非常令人震驚,但“提取”為什么有效目前還不得而知。Marcia Linn認為,“提取”之所以有效,可能是由于“提取”能夠幫助學習者“意識到大腦中知識之間的縫隙(Gaps Between Knowledge),從而可以在大腦中反復尋找知識之間的線索”。Bjork博士則解釋說,當人們在計算機的內存中進行檢索時,人們并沒有改變它,但人們在自己的記憶中“提取”時,實際上已經改變了訪問信息的方式,使得這些信息變得更加容易回憶,從某種程度上講,“提取”實際上是對未來信息訪問的一種練習。
卡皮克等人的記憶研究告訴我們,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進行“提取練習”,而不是一遍遍地研讀書本。從“提取”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各種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,我們就有了一個重要評價指標,這個指標就是在教學或學習活動中含有多大比例的“提取”活動。只要能夠有效激發學習者的“提取”,我們就可以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增強學習和促進學習的保持。
回到思維導圖上來,繪制思維導圖就是將隱性思維顯性化的過程,這個過程比普通的文本閱讀和理解包含了更為豐富的提取過程,能夠更清晰地幫助人們認識到知識間的“縫隙”,從而有意去“填平”這些“縫隙”,因而是更為有效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。 |
|